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   
        当前位置:
        首页
        >> 审计文化 >> 审计文苑
        忆老宅 拾乡情
        发布日期: 2023 - 01 - 11 信息来源:省审计厅 浏览次数: 字号: [ ]

        家乡是一个熟悉也陌生的字眼。家乡,既是我们出生、成长的地方,是家,是温暖的港湾;但她又离我们很遥远,是记忆中美好的归宿,是候鸟一年一度迁徙归乡之处。家乡是一个温暖又让人惆怅的词语,既是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的感慨,又有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的怅然,也是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思念。家乡是童年的某段时光,是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;是归属感、是回忆、是那人间烟火气,温柔整个世界。

        家乡的一花一草、一山一树木,都是我们生活的底色。我们的血脉根植于祖宅之中,维系于家庭之中,不断随着子孙后代迁徙、绵延、繁衍、生生不息,家乡培养出的人们拥有家乡的性格、家乡的观念,人们带着由家乡赐予的珍贵宝藏走南闯北。人们在哪儿,家乡就在哪儿。回忆起故乡的人与物,我的记忆追溯到了自由自在、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。

        故乡的风景,总让人回味无穷。我的故乡老宅前有一口池塘,不大,但胜在水质好,清澈见底,看见塘底的石头和水草。池塘的景致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,春天柳树繁茂,时不时会飘下几片柳叶,柳叶落在水面时悠悠荡开回环的水纹,一派宁静。而到了夏天,池塘就成了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,炎热的夏夜,池塘水汽蒸腾,像温柔良善的母亲,吸走了所有的热气,让人们得以享受难得的清凉,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邻里街坊们话家常,彼此的关系也悄然拉近。池塘也是我的一方小天地,小时候我跟着同伴们一起在塘边钓鱼,趴在青石板边细数池塘里游弋的花鲤、不起眼的小鱼、娇小敏捷的小虾,池塘就像个小世界,包容着各种小生命,为它们打造修生养息、自在快活之处。如果有小姑娘哭了,我会摘下柳条,用野花点缀,做成一个简单又好看的花环给她带上,她破涕为笑,重现纯真美好的笑靥。岁数渐长,我的心气逐渐收敛,有时会坐在塘边阅读经典,和文学大拿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;有时站在柳树边沉思,思考日后要走的人生道路;有时也折下柳条,做成柳哨,吹上一曲《娃娃哭》,用婉转的曲子来表达我的少年时期特有的迷茫和愁绪。

        我心中的另一个无法忘怀的地方是家乡的幽幽竹林。老宅的竹林成片,竹叶翠绿,风吹过的时候会发出轻微的响声,这响声衬得竹林越发静谧,置身其中,心自然而然会沉浸下来,抛开世俗烦恼,专注于和自己对话,聆听心灵之声。竹林之下绿草如茵,绿草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丛,五彩缤纷,像一匹色彩艳丽的花绸布,为静谧的竹林增添了几分活力与趣味。在闷热的夏季,微风穿过竹林间的缝隙吹进来,为在竹林里玩耍,捉迷藏的孩子们送来阵阵清凉。竹林是我们兄弟姐妹们的乐园,也是大人们的休憩放松之地,我也时常会在竹林中休憩,邀三五好友对弈,共享娴静时光。

        家乡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,也有古老瑰丽的志怪传说,令人心驰神往,想要一探究竟。家乡水库背面有山,其名为枫树山,古时传说是八仙聚会之处,家乡的人们会在节日时登高望远,幻想八仙聚会的盛景,欣赏秀丽壮美的景致。枫树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,田野尽头是一座状似巨龟的山,其名为乌龟山;东边有一座石拱桥,状似展翅翱翔的雄鹰。这山和这桥也有讲究,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,传说村子旁住着一只巨龟,在经历漫长的冬眠之后肚中饥饿,企图来村子作祟,村民们力量弱小,不足以和天生神力的巨龟抗衡,于是向雄鹰求助,祈祷雄鹰助他们一臂之力。雄鹰答应了村民的请求,将巨龟击退,巨龟再次陷入睡眠状态,化身为山。村民为了感谢雄鹰,修建了一座石拱桥纪念它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巨龟再次苏醒袭击村子,修筑状似雄鹰的石拱桥以镇压巨龟。父母给我讲述了这些古老的传说,让我对家乡的民俗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

        在平凡无奇的乡村里,藏着最惬意的生活。冬季是我儿时喜欢的季节,而雪景是南方冬天难得一见的景致。物以稀为贵,每次家乡冬天下雪的时候,不仅小孩子会端着碗盆出去玩雪,连一向严肃正经,劝小孩子少玩雪当心感冒的大人也难以抗拒雪的诱惑,站在屋檐下欣赏雪景,而村里的读书人则会一起诵读一些诗句,直抒胸臆,有“白雪纷纷何所似,未若柳絮因风起”的绝妙比喻,也有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心境表达。我也不例外,每次一到下雪天我就按捺不住出去玩耍的迫切心情,难以抗拒雪天的诱惑,不顾父母的反对,总是叫上我的小伙伴,在父母眼皮子底下,偷偷将碗盆藏在外套底下溜出去玩,一起打雪仗、躺在雪地上写大字,踩高跷和伙伴嬉闹,有时候还在二队的牛棚抓麻雀。冰天雪地里始终充斥着闹哄哄的童年的欢乐。

        热闹的春节也是冬季最难忘的回忆,除夕当天父母就开始忙活起来,父亲端出前几日早早做好的糨糊,将买来的对联贴到堂前两侧,将毛主席画像贴在堂前正中间,门外张贴了“福”字。邻里乡亲们经过的时候忍不住地夸赞对联的字横平竖直、遒劲有力。帮父亲忙完了手上的活,我闲不下来,又去母亲那儿讨活儿干。母亲早上在忙着准备待客用的炒货,花生和番薯都是自家种的,营养又健康。母亲将花生倒入铁锅中翻炒,同时将番薯切片放入油锅,炒出金黄酥脆喷香的番薯片。我过去的时候母亲忙着备菜,桌上摆了切好的白斩鸡和卤肉,红烧肉在高压锅里炖煮,厨房里弥漫着浓浓的香气。母亲忙着将配菜切段,她要预备一大桌子菜,是除夕白天最辛苦的人,我当然不能做一个闲人,拿出砧板和菜刀,帮助母亲一起准备,但我刀工不如母亲娴熟,母亲有时候会停下来指导我,叮嘱我不要切到手指,厨房里洋溢着温馨的氛围。晚饭时分,全家人欢聚一堂,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,聊着一整年发生的大事小事、俗世人情,热闹非凡。小辈们一一给长辈们拜年,长辈们则给小孩子们发放压岁钱,以示对小辈们的疼爱和对新一年的诚挚祝福。用过晚饭后,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会围着爷爷,听他讲《说岳全传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等传奇故事,爷爷就像是旧时代茶馆里的说书人,讲述情节时绘声绘色,故事里的人物好像活了起来,人物厮杀冲锋的样子浮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甚至能看到战场上将领士兵们短兵相接的壮阔场面。我们缠着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,乐不思蜀,不舍得从爷爷跟前离开。

        回首过往,从我懂事开始到十九岁参加工作,家乡就像温良贤惠的母亲,记录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。家乡的山清水秀滋养了我贫瘠的心灵,家乡的鸟语花香荡漾了我幼小的身躯。家乡将真善美赐予我,乡亲们勤劳质朴的音容相貌犹在眼前,他们真切的关怀和热心的问候依然记忆犹新,好似黎明的朝阳,给予我无限的温暖,在我远离故土之时给予我慰藉,化解我的惆怅。

        作为家乡最重要的一部分,老宅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,那里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,也寄托着我的乡愁与思念,那儿有我熟悉的人事物,也有我怀念的四时光景和节日图景。

        回首老宅发展的历史,我的父亲和祖父一辈挥洒着辛勤的汗水,为老宅的奠基和改造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。

        我的祖父是个弹花匠,原先居住在崇仁镇六村,随后迁居到油车岗头(城溪乡里坂自然村)、后迁漩泽村,最后在漩泽村三圈自然村落脚。最初的老宅是依靠土地改革时期分到的6.8亩地,0.8亩旱地,0.1亩为基础,通过祖父平日里种田干活和从事弹棉花的营生,维持家庭生计之外还要攒下钱,选了块自认是风水地宝地方建造2 间茅草房。他含辛茹苦、孜孜不倦地为家庭,为母亲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奉献着,但他从未抱怨过,只顾埋头干活,报喜不报忧,像一座沉默的大山,扛起了我们整个家。我的父亲于195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,开始挣钱补贴家用,家庭状况逐渐好转,有了起色。经济状况改善后,在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,我们对房子进行了多次改建。原来的老宅只是几间破败简陋的茅草房,只能遮风挡雨,在第一次改建之后成为相对坚固保暖的砖木结构房,80年代在原老房的基础上新建了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房,老宅的样貌日益更新,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。

        在修建老宅的同时,祖父也不忘记为乡亲谋福祉,善人做善举。尽管已至古稀之年,祖父仍自发为村子看护毛竹林。毛竹林中有一条坡路,是远近的崇仁、仙岩等乡镇过往的村民赶集进城的必经之路,但一到下雨天会变得泥泞、湿滑,难以行走。祖父想及他人之所及、想他人之所想,决心为乡亲们解决困难坡路排水困难的问题,在做好竹林看护员工作的同时,带上三餐和锄头等农具,无偿为村民修建排水渠,邻里乡亲们都为他的善举善行点赞。作为祖父坚实的后盾,祖母是封建社会女人的典型代表,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与落后习俗的迫害,做到了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双脚用布帛长时间缠裹起来,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“三寸金莲”脚。无法从事正常的田地劳动。虽然身体受限,但祖母依旧尽她所能,支持祖父和我父亲的工作和事业,与母亲一起辛苦养育我们,做个家庭主妇,也给下一代做了个好榜样。

        父亲也是老宅修建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。他兼顾工作与生活,将我们培养成为兼具人文素养与高品德的人;在我记忆中父亲也是个倔强的人,寡言少语,但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,是位有修养、有化文的人,是个工作狂,对工作一丝不苟,在平凡岗位,做出不平凡的事,从基层干起提拔基层银行银长,是位远近有名大孝子,熟悉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“韩主任”。为了让“我们”能够读书,宁愿付出一切,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,情至深而无言。而母亲是农村妇女的典范,母亲是从当时的嵊县城关镇荷花坪村嫁到这里,她是个勤劳善良、宽容朴实、有刚气、识大体、待人真诚、慈祥的人,是生产队的劳动能手,样样农活和针线活都会,她一个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——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,让我们感受家的温馨,又要严格管束我们,让我们学会怎样去做人。她几十年如一日,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,辛苦撑起一个家,是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。如果是把父亲比作是灯,为我指引方向!那么母爱就是大海,因为她有包容一切的胸怀!

        时至今日,老宅面临拆迁,它在沐风栉雨中屹立了一百余年,历经了冰雪风霜,经受了战乱饥荒,不仅是我们家世代生活之处,也是我们家的精神象征。时代变迁,为了赋予家乡崭新的面貌,政府开启旧城改造项目,老宅被纳入了拆迁的范围。老宅就像一个饱经风霜但仍屹立不倒的老人,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即将安然睡去,和土地重新融为一体,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。即将拆迁的老宅让我十分不舍、牵肠挂肚,但我明白,老宅的物质形态虽然消亡,但它的精神已经通过上一代传承给了我们,祖辈父辈为了筹建老宅而辛苦奔波、筚路蓝缕,为了建设老宅而艰苦奋斗、笃行不怠,他们在老宅居住的生活中所发扬的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、大公无私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认真对待工作,兢兢业业、克己慎独;积极面对困难,迎难而上、不畏艰险;用心照顾家庭,关爱子女、春风化雨,以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韧劲笑对生活。

        在风雨中屹立一百年不倒的老宅迎来了它生命的终结,但它的精神始终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。老宅拆迁是政府做出的科学决策,顺应了时代发展和旧城改造翻新的现实需求,而我们会带着老宅和上一辈传承给我们的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、不忘初心的精神,砥砺奋发、笃行不怠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

        惟愿时光清浅,故人永不散。( 韩世忠)


    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         
           
           
        忆老宅 拾乡情
        • 日期: 2023-01-11 17: 18
        • 来源: 省审计厅
        • 浏览次数: 次

        家乡是一个熟悉也陌生的字眼。家乡,既是我们出生、成长的地方,是家,是温暖的港湾;但她又离我们很遥远,是记忆中美好的归宿,是候鸟一年一度迁徙归乡之处。家乡是一个温暖又让人惆怅的词语,既是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的感慨,又有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的怅然,也是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思念。家乡是童年的某段时光,是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;是归属感、是回忆、是那人间烟火气,温柔整个世界。

        家乡的一花一草、一山一树木,都是我们生活的底色。我们的血脉根植于祖宅之中,维系于家庭之中,不断随着子孙后代迁徙、绵延、繁衍、生生不息,家乡培养出的人们拥有家乡的性格、家乡的观念,人们带着由家乡赐予的珍贵宝藏走南闯北。人们在哪儿,家乡就在哪儿。回忆起故乡的人与物,我的记忆追溯到了自由自在、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。

        故乡的风景,总让人回味无穷。我的故乡老宅前有一口池塘,不大,但胜在水质好,清澈见底,看见塘底的石头和水草。池塘的景致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,春天柳树繁茂,时不时会飘下几片柳叶,柳叶落在水面时悠悠荡开回环的水纹,一派宁静。而到了夏天,池塘就成了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,炎热的夏夜,池塘水汽蒸腾,像温柔良善的母亲,吸走了所有的热气,让人们得以享受难得的清凉,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邻里街坊们话家常,彼此的关系也悄然拉近。池塘也是我的一方小天地,小时候我跟着同伴们一起在塘边钓鱼,趴在青石板边细数池塘里游弋的花鲤、不起眼的小鱼、娇小敏捷的小虾,池塘就像个小世界,包容着各种小生命,为它们打造修生养息、自在快活之处。如果有小姑娘哭了,我会摘下柳条,用野花点缀,做成一个简单又好看的花环给她带上,她破涕为笑,重现纯真美好的笑靥。岁数渐长,我的心气逐渐收敛,有时会坐在塘边阅读经典,和文学大拿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;有时站在柳树边沉思,思考日后要走的人生道路;有时也折下柳条,做成柳哨,吹上一曲《娃娃哭》,用婉转的曲子来表达我的少年时期特有的迷茫和愁绪。

        我心中的另一个无法忘怀的地方是家乡的幽幽竹林。老宅的竹林成片,竹叶翠绿,风吹过的时候会发出轻微的响声,这响声衬得竹林越发静谧,置身其中,心自然而然会沉浸下来,抛开世俗烦恼,专注于和自己对话,聆听心灵之声。竹林之下绿草如茵,绿草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丛,五彩缤纷,像一匹色彩艳丽的花绸布,为静谧的竹林增添了几分活力与趣味。在闷热的夏季,微风穿过竹林间的缝隙吹进来,为在竹林里玩耍,捉迷藏的孩子们送来阵阵清凉。竹林是我们兄弟姐妹们的乐园,也是大人们的休憩放松之地,我也时常会在竹林中休憩,邀三五好友对弈,共享娴静时光。

        家乡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,也有古老瑰丽的志怪传说,令人心驰神往,想要一探究竟。家乡水库背面有山,其名为枫树山,古时传说是八仙聚会之处,家乡的人们会在节日时登高望远,幻想八仙聚会的盛景,欣赏秀丽壮美的景致。枫树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,田野尽头是一座状似巨龟的山,其名为乌龟山;东边有一座石拱桥,状似展翅翱翔的雄鹰。这山和这桥也有讲究,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,传说村子旁住着一只巨龟,在经历漫长的冬眠之后肚中饥饿,企图来村子作祟,村民们力量弱小,不足以和天生神力的巨龟抗衡,于是向雄鹰求助,祈祷雄鹰助他们一臂之力。雄鹰答应了村民的请求,将巨龟击退,巨龟再次陷入睡眠状态,化身为山。村民为了感谢雄鹰,修建了一座石拱桥纪念它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巨龟再次苏醒袭击村子,修筑状似雄鹰的石拱桥以镇压巨龟。父母给我讲述了这些古老的传说,让我对家乡的民俗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

        在平凡无奇的乡村里,藏着最惬意的生活。冬季是我儿时喜欢的季节,而雪景是南方冬天难得一见的景致。物以稀为贵,每次家乡冬天下雪的时候,不仅小孩子会端着碗盆出去玩雪,连一向严肃正经,劝小孩子少玩雪当心感冒的大人也难以抗拒雪的诱惑,站在屋檐下欣赏雪景,而村里的读书人则会一起诵读一些诗句,直抒胸臆,有“白雪纷纷何所似,未若柳絮因风起”的绝妙比喻,也有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心境表达。我也不例外,每次一到下雪天我就按捺不住出去玩耍的迫切心情,难以抗拒雪天的诱惑,不顾父母的反对,总是叫上我的小伙伴,在父母眼皮子底下,偷偷将碗盆藏在外套底下溜出去玩,一起打雪仗、躺在雪地上写大字,踩高跷和伙伴嬉闹,有时候还在二队的牛棚抓麻雀。冰天雪地里始终充斥着闹哄哄的童年的欢乐。

        热闹的春节也是冬季最难忘的回忆,除夕当天父母就开始忙活起来,父亲端出前几日早早做好的糨糊,将买来的对联贴到堂前两侧,将毛主席画像贴在堂前正中间,门外张贴了“福”字。邻里乡亲们经过的时候忍不住地夸赞对联的字横平竖直、遒劲有力。帮父亲忙完了手上的活,我闲不下来,又去母亲那儿讨活儿干。母亲早上在忙着准备待客用的炒货,花生和番薯都是自家种的,营养又健康。母亲将花生倒入铁锅中翻炒,同时将番薯切片放入油锅,炒出金黄酥脆喷香的番薯片。我过去的时候母亲忙着备菜,桌上摆了切好的白斩鸡和卤肉,红烧肉在高压锅里炖煮,厨房里弥漫着浓浓的香气。母亲忙着将配菜切段,她要预备一大桌子菜,是除夕白天最辛苦的人,我当然不能做一个闲人,拿出砧板和菜刀,帮助母亲一起准备,但我刀工不如母亲娴熟,母亲有时候会停下来指导我,叮嘱我不要切到手指,厨房里洋溢着温馨的氛围。晚饭时分,全家人欢聚一堂,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,聊着一整年发生的大事小事、俗世人情,热闹非凡。小辈们一一给长辈们拜年,长辈们则给小孩子们发放压岁钱,以示对小辈们的疼爱和对新一年的诚挚祝福。用过晚饭后,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会围着爷爷,听他讲《说岳全传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等传奇故事,爷爷就像是旧时代茶馆里的说书人,讲述情节时绘声绘色,故事里的人物好像活了起来,人物厮杀冲锋的样子浮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甚至能看到战场上将领士兵们短兵相接的壮阔场面。我们缠着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,乐不思蜀,不舍得从爷爷跟前离开。

        回首过往,从我懂事开始到十九岁参加工作,家乡就像温良贤惠的母亲,记录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。家乡的山清水秀滋养了我贫瘠的心灵,家乡的鸟语花香荡漾了我幼小的身躯。家乡将真善美赐予我,乡亲们勤劳质朴的音容相貌犹在眼前,他们真切的关怀和热心的问候依然记忆犹新,好似黎明的朝阳,给予我无限的温暖,在我远离故土之时给予我慰藉,化解我的惆怅。

        作为家乡最重要的一部分,老宅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,那里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,也寄托着我的乡愁与思念,那儿有我熟悉的人事物,也有我怀念的四时光景和节日图景。

        回首老宅发展的历史,我的父亲和祖父一辈挥洒着辛勤的汗水,为老宅的奠基和改造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。

        我的祖父是个弹花匠,原先居住在崇仁镇六村,随后迁居到油车岗头(城溪乡里坂自然村)、后迁漩泽村,最后在漩泽村三圈自然村落脚。最初的老宅是依靠土地改革时期分到的6.8亩地,0.8亩旱地,0.1亩为基础,通过祖父平日里种田干活和从事弹棉花的营生,维持家庭生计之外还要攒下钱,选了块自认是风水地宝地方建造2 间茅草房。他含辛茹苦、孜孜不倦地为家庭,为母亲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奉献着,但他从未抱怨过,只顾埋头干活,报喜不报忧,像一座沉默的大山,扛起了我们整个家。我的父亲于195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,开始挣钱补贴家用,家庭状况逐渐好转,有了起色。经济状况改善后,在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,我们对房子进行了多次改建。原来的老宅只是几间破败简陋的茅草房,只能遮风挡雨,在第一次改建之后成为相对坚固保暖的砖木结构房,80年代在原老房的基础上新建了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房,老宅的样貌日益更新,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。

        在修建老宅的同时,祖父也不忘记为乡亲谋福祉,善人做善举。尽管已至古稀之年,祖父仍自发为村子看护毛竹林。毛竹林中有一条坡路,是远近的崇仁、仙岩等乡镇过往的村民赶集进城的必经之路,但一到下雨天会变得泥泞、湿滑,难以行走。祖父想及他人之所及、想他人之所想,决心为乡亲们解决困难坡路排水困难的问题,在做好竹林看护员工作的同时,带上三餐和锄头等农具,无偿为村民修建排水渠,邻里乡亲们都为他的善举善行点赞。作为祖父坚实的后盾,祖母是封建社会女人的典型代表,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与落后习俗的迫害,做到了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双脚用布帛长时间缠裹起来,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“三寸金莲”脚。无法从事正常的田地劳动。虽然身体受限,但祖母依旧尽她所能,支持祖父和我父亲的工作和事业,与母亲一起辛苦养育我们,做个家庭主妇,也给下一代做了个好榜样。

        父亲也是老宅修建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。他兼顾工作与生活,将我们培养成为兼具人文素养与高品德的人;在我记忆中父亲也是个倔强的人,寡言少语,但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,是位有修养、有化文的人,是个工作狂,对工作一丝不苟,在平凡岗位,做出不平凡的事,从基层干起提拔基层银行银长,是位远近有名大孝子,熟悉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“韩主任”。为了让“我们”能够读书,宁愿付出一切,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,情至深而无言。而母亲是农村妇女的典范,母亲是从当时的嵊县城关镇荷花坪村嫁到这里,她是个勤劳善良、宽容朴实、有刚气、识大体、待人真诚、慈祥的人,是生产队的劳动能手,样样农活和针线活都会,她一个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——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,让我们感受家的温馨,又要严格管束我们,让我们学会怎样去做人。她几十年如一日,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,辛苦撑起一个家,是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。如果是把父亲比作是灯,为我指引方向!那么母爱就是大海,因为她有包容一切的胸怀!

        时至今日,老宅面临拆迁,它在沐风栉雨中屹立了一百余年,历经了冰雪风霜,经受了战乱饥荒,不仅是我们家世代生活之处,也是我们家的精神象征。时代变迁,为了赋予家乡崭新的面貌,政府开启旧城改造项目,老宅被纳入了拆迁的范围。老宅就像一个饱经风霜但仍屹立不倒的老人,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即将安然睡去,和土地重新融为一体,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。即将拆迁的老宅让我十分不舍、牵肠挂肚,但我明白,老宅的物质形态虽然消亡,但它的精神已经通过上一代传承给了我们,祖辈父辈为了筹建老宅而辛苦奔波、筚路蓝缕,为了建设老宅而艰苦奋斗、笃行不怠,他们在老宅居住的生活中所发扬的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、大公无私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认真对待工作,兢兢业业、克己慎独;积极面对困难,迎难而上、不畏艰险;用心照顾家庭,关爱子女、春风化雨,以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韧劲笑对生活。

        在风雨中屹立一百年不倒的老宅迎来了它生命的终结,但它的精神始终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。老宅拆迁是政府做出的科学决策,顺应了时代发展和旧城改造翻新的现实需求,而我们会带着老宅和上一辈传承给我们的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、不忘初心的精神,砥砺奋发、笃行不怠,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

        惟愿时光清浅,故人永不散。( 韩世忠)

        打印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