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索引号 002482285/2023-00496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
      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
        文  号 有 效 性
        【中国水利报】千年古堰今犹在 松古灌区焕新生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3-02-23 11:07 浏览次数:

        千百年间,松阴溪的潺潺流水、古堰圳渠,浸润着开阔平坦的松古平原,哺育着勤劳质朴的人民。人们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,在松阴溪两岸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。

        处州粮仓

       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历史上以农业立县,境内的松古灌区作为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和处州(丽水古称)最大的产粮区,解决水源问题至关重要。早在先秦时代,就有先民在松古平原上因地治水,筑堰建渠。在历朝历代的治水过程中,这里逐步形成了工程体系完整、建管机制齐全的松古灌区。

        具备现代工程管理特征的松古灌区,堪称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,被誉为灌溉工程遗产“活态博物馆”。

        灌区工程类型多样,有堰、塘、渠、井等多种形态,以白龙堰、青龙堰、金梁堰、午羊堰、芳溪堰为典型代表。灌区灌溉功能完善,从拦水、引水、蓄水、补水、灌溉再到排水完备连贯。灌区建管机制全面,从开创性的“七三法”选址、“民办官助”到“借地建圳”,从“牛背调水”到“汴石分水”“分片轮灌”的分配方式,从组织机构设立、经费筹措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,治水实践丰富多彩。处州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在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        灌区形成后,灌溉了16.6万亩良田,促进了松阳农耕桑麻的发展,带来了商旅的繁华昌盛,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,也为松阳县带来了“处州粮仓”的美誉。

        俯瞰松阳地图,它的形状就像一张叶子,松阴溪如同一根叶茎。千百年来,百余座古代水利工程通过松阴溪水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,孜孜不倦地发挥效益,涵养着松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      千年古堰

        松阴溪及各支流的堰坝名,大多源自地理特征或传说故事,如青龙堰、白龙堰;亦或以堰坝渠道所在地为名,如芳溪堰、龙石堰。

        其中,尤以青龙堰、白龙堰的故事最为传奇。

        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,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位何姓姑娘,因在河边挑水时误食了天上掉落的“龙精”而怀孕,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。这对孪生兄弟实为天上神龙投胎,哥哥是白龙所化,弟弟是青龙投生。盛夏时节的松阴溪两岸,常常久旱无雨,地里的庄稼成片地枯萎。白龙青龙兄弟为了让松阴溪两岸在之后的年年岁岁都能风调雨顺,黎民百姓永远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,就化作两条水渠,白龙卧于溪北,青龙卧在溪南。后来,人们在其上修筑堰坝蓄水调节,逐渐产生出这两条灌溉上千亩农田、为松阳黎民百姓带来福祉的古堰。

        神话故事虽充满了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却也展现出古代人民兴修水利时的美好愿景。

        据松阳县志等史籍记载,青龙堰建于北宋初年,初名百仞堰,因筑堰在“百仞云峰”附近而得名,又名何家堰,或为了纪念何家姑娘。青龙堰引松阴溪干流水在南岸由西向东,经独山脚过瓦窑头、水南、青龙、程徐、横山等村,汇入黄坑源,全长7公里,灌溉农田180多公顷。

        白龙堰则建于元代,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秋,松阳乡绅周汉杰自掏腰包修建引水工程。堰坝筑于松阴溪北,自西向东,出县城南门,流经项弄、白沙村,于白沙村南注入松阴溪。水渠使沿途千余亩农田受到灌溉,并为沿渠的百姓提供了生活和消防用水。

        堰坝建成,周汉杰将其命名为“白龙堰”,正好与民间传说中的“青龙”“白龙”相呼应。此后,“松古平原熟,浙南米谷足”的说法不胫而走,松古平原也有了丽水第一大粮仓之美称。

        明清两朝的地方官员,都十分重视维护这两大古堰,古堰虽屡毁屡建,但潺潺清泉从未断流。

        古堰新生

        松古灌区的诸多古堰历经千载雨雪风霜,仍然能够在高坝如林的当下发挥作用,灌溉良田,防洪排涝,造福乡邻。

        2022年10月6日,松古灌区入选了2022年度(第九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这项荣誉,是对松阳水利人多年来保护传承、开发利用松古灌区灌溉工程水利遗产工作的肯定。如今,松阳县还围绕松古灌区打造了水文化公园。

        松阳县水文化公园是丽水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,由水利博物馆、堰湖公园、白沙水利枢纽三部分组成。或线形或弧形的町步道在水面交错,结合参差起落的地势形成座座微型堰坝或廊桥,重现了松阳历代水利工程各种构成元素的空间体验。

        园内的水利博物馆也是目前浙江省内唯一一个县级水利博物馆,内设松阳水系、先人治水、全民兴水、水利遗存、水运桥渡、水事文化、节水优先、法治护水等8个小展厅,通过史料呈现、漫游体验等方式向参观者全方位立体展示松古灌区1800年的水文化变迁和治水史,在寓教于乐中科普水利知识、弘扬水利精神。2022年底,水利博物馆开始提级改造,增加了申遗、新生、水文等板块,进一步丰富了展示内容。

        作为瓯江流域重要支流的松阴溪,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缓缓流出,一路奔流向大海。


        信息来源:中国水利报

        索引号 002482285/2023-00496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
      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
        文  号 有 效 性
        【中国水利报】千年古堰今犹在 松古灌区焕新生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3-02-23 11:07 浏览次数:

        千百年间,松阴溪的潺潺流水、古堰圳渠,浸润着开阔平坦的松古平原,哺育着勤劳质朴的人民。人们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,在松阴溪两岸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。

        处州粮仓

       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历史上以农业立县,境内的松古灌区作为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和处州(丽水古称)最大的产粮区,解决水源问题至关重要。早在先秦时代,就有先民在松古平原上因地治水,筑堰建渠。在历朝历代的治水过程中,这里逐步形成了工程体系完整、建管机制齐全的松古灌区。

        具备现代工程管理特征的松古灌区,堪称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,被誉为灌溉工程遗产“活态博物馆”。

        灌区工程类型多样,有堰、塘、渠、井等多种形态,以白龙堰、青龙堰、金梁堰、午羊堰、芳溪堰为典型代表。灌区灌溉功能完善,从拦水、引水、蓄水、补水、灌溉再到排水完备连贯。灌区建管机制全面,从开创性的“七三法”选址、“民办官助”到“借地建圳”,从“牛背调水”到“汴石分水”“分片轮灌”的分配方式,从组织机构设立、经费筹措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,治水实践丰富多彩。处州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在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        灌区形成后,灌溉了16.6万亩良田,促进了松阳农耕桑麻的发展,带来了商旅的繁华昌盛,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,也为松阳县带来了“处州粮仓”的美誉。

        俯瞰松阳地图,它的形状就像一张叶子,松阴溪如同一根叶茎。千百年来,百余座古代水利工程通过松阴溪水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,孜孜不倦地发挥效益,涵养着松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      千年古堰

        松阴溪及各支流的堰坝名,大多源自地理特征或传说故事,如青龙堰、白龙堰;亦或以堰坝渠道所在地为名,如芳溪堰、龙石堰。

        其中,尤以青龙堰、白龙堰的故事最为传奇。

        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,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位何姓姑娘,因在河边挑水时误食了天上掉落的“龙精”而怀孕,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。这对孪生兄弟实为天上神龙投胎,哥哥是白龙所化,弟弟是青龙投生。盛夏时节的松阴溪两岸,常常久旱无雨,地里的庄稼成片地枯萎。白龙青龙兄弟为了让松阴溪两岸在之后的年年岁岁都能风调雨顺,黎民百姓永远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,就化作两条水渠,白龙卧于溪北,青龙卧在溪南。后来,人们在其上修筑堰坝蓄水调节,逐渐产生出这两条灌溉上千亩农田、为松阳黎民百姓带来福祉的古堰。

        神话故事虽充满了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却也展现出古代人民兴修水利时的美好愿景。

        据松阳县志等史籍记载,青龙堰建于北宋初年,初名百仞堰,因筑堰在“百仞云峰”附近而得名,又名何家堰,或为了纪念何家姑娘。青龙堰引松阴溪干流水在南岸由西向东,经独山脚过瓦窑头、水南、青龙、程徐、横山等村,汇入黄坑源,全长7公里,灌溉农田180多公顷。

        白龙堰则建于元代,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秋,松阳乡绅周汉杰自掏腰包修建引水工程。堰坝筑于松阴溪北,自西向东,出县城南门,流经项弄、白沙村,于白沙村南注入松阴溪。水渠使沿途千余亩农田受到灌溉,并为沿渠的百姓提供了生活和消防用水。

        堰坝建成,周汉杰将其命名为“白龙堰”,正好与民间传说中的“青龙”“白龙”相呼应。此后,“松古平原熟,浙南米谷足”的说法不胫而走,松古平原也有了丽水第一大粮仓之美称。

        明清两朝的地方官员,都十分重视维护这两大古堰,古堰虽屡毁屡建,但潺潺清泉从未断流。

        古堰新生

        松古灌区的诸多古堰历经千载雨雪风霜,仍然能够在高坝如林的当下发挥作用,灌溉良田,防洪排涝,造福乡邻。

        2022年10月6日,松古灌区入选了2022年度(第九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这项荣誉,是对松阳水利人多年来保护传承、开发利用松古灌区灌溉工程水利遗产工作的肯定。如今,松阳县还围绕松古灌区打造了水文化公园。

        松阳县水文化公园是丽水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,由水利博物馆、堰湖公园、白沙水利枢纽三部分组成。或线形或弧形的町步道在水面交错,结合参差起落的地势形成座座微型堰坝或廊桥,重现了松阳历代水利工程各种构成元素的空间体验。

        园内的水利博物馆也是目前浙江省内唯一一个县级水利博物馆,内设松阳水系、先人治水、全民兴水、水利遗存、水运桥渡、水事文化、节水优先、法治护水等8个小展厅,通过史料呈现、漫游体验等方式向参观者全方位立体展示松古灌区1800年的水文化变迁和治水史,在寓教于乐中科普水利知识、弘扬水利精神。2022年底,水利博物馆开始提级改造,增加了申遗、新生、水文等板块,进一步丰富了展示内容。

        作为瓯江流域重要支流的松阴溪,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缓缓流出,一路奔流向大海。

        千百年间,松阴溪的潺潺流水、古堰圳渠,浸润着开阔平坦的松古平原,哺育着勤劳质朴的人民。人们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,在松阴溪两岸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。

        处州粮仓

       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历史上以农业立县,境内的松古灌区作为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和处州(丽水古称)最大的产粮区,解决水源问题至关重要。早在先秦时代,就有先民在松古平原上因地治水,筑堰建渠。在历朝历代的治水过程中,这里逐步形成了工程体系完整、建管机制齐全的松古灌区。

        具备现代工程管理特征的松古灌区,堪称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,被誉为灌溉工程遗产“活态博物馆”。

        灌区工程类型多样,有堰、塘、渠、井等多种形态,以白龙堰、青龙堰、金梁堰、午羊堰、芳溪堰为典型代表。灌区灌溉功能完善,从拦水、引水、蓄水、补水、灌溉再到排水完备连贯。灌区建管机制全面,从开创性的“七三法”选址、“民办官助”到“借地建圳”,从“牛背调水”到“汴石分水”“分片轮灌”的分配方式,从组织机构设立、经费筹措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,治水实践丰富多彩。处州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在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        灌区形成后,灌溉了16.6万亩良田,促进了松阳农耕桑麻的发展,带来了商旅的繁华昌盛,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,也为松阳县带来了“处州粮仓”的美誉。

        俯瞰松阳地图,它的形状就像一张叶子,松阴溪如同一根叶茎。千百年来,百余座古代水利工程通过松阴溪水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,孜孜不倦地发挥效益,涵养着松阳大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      千年古堰

        松阴溪及各支流的堰坝名,大多源自地理特征或传说故事,如青龙堰、白龙堰;亦或以堰坝渠道所在地为名,如芳溪堰、龙石堰。

        其中,尤以青龙堰、白龙堰的故事最为传奇。

        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,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位何姓姑娘,因在河边挑水时误食了天上掉落的“龙精”而怀孕,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。这对孪生兄弟实为天上神龙投胎,哥哥是白龙所化,弟弟是青龙投生。盛夏时节的松阴溪两岸,常常久旱无雨,地里的庄稼成片地枯萎。白龙青龙兄弟为了让松阴溪两岸在之后的年年岁岁都能风调雨顺,黎民百姓永远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,就化作两条水渠,白龙卧于溪北,青龙卧在溪南。后来,人们在其上修筑堰坝蓄水调节,逐渐产生出这两条灌溉上千亩农田、为松阳黎民百姓带来福祉的古堰。

        神话故事虽充满了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却也展现出古代人民兴修水利时的美好愿景。

        据松阳县志等史籍记载,青龙堰建于北宋初年,初名百仞堰,因筑堰在“百仞云峰”附近而得名,又名何家堰,或为了纪念何家姑娘。青龙堰引松阴溪干流水在南岸由西向东,经独山脚过瓦窑头、水南、青龙、程徐、横山等村,汇入黄坑源,全长7公里,灌溉农田180多公顷。

        白龙堰则建于元代,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秋,松阳乡绅周汉杰自掏腰包修建引水工程。堰坝筑于松阴溪北,自西向东,出县城南门,流经项弄、白沙村,于白沙村南注入松阴溪。水渠使沿途千余亩农田受到灌溉,并为沿渠的百姓提供了生活和消防用水。

        堰坝建成,周汉杰将其命名为“白龙堰”,正好与民间传说中的“青龙”“白龙”相呼应。此后,“松古平原熟,浙南米谷足”的说法不胫而走,松古平原也有了丽水第一大粮仓之美称。

        明清两朝的地方官员,都十分重视维护这两大古堰,古堰虽屡毁屡建,但潺潺清泉从未断流。

        古堰新生

        松古灌区的诸多古堰历经千载雨雪风霜,仍然能够在高坝如林的当下发挥作用,灌溉良田,防洪排涝,造福乡邻。

        2022年10月6日,松古灌区入选了2022年度(第九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这项荣誉,是对松阳水利人多年来保护传承、开发利用松古灌区灌溉工程水利遗产工作的肯定。如今,松阳县还围绕松古灌区打造了水文化公园。

        松阳县水文化公园是丽水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,由水利博物馆、堰湖公园、白沙水利枢纽三部分组成。或线形或弧形的町步道在水面交错,结合参差起落的地势形成座座微型堰坝或廊桥,重现了松阳历代水利工程各种构成元素的空间体验。

        园内的水利博物馆也是目前浙江省内唯一一个县级水利博物馆,内设松阳水系、先人治水、全民兴水、水利遗存、水运桥渡、水事文化、节水优先、法治护水等8个小展厅,通过史料呈现、漫游体验等方式向参观者全方位立体展示松古灌区1800年的水文化变迁和治水史,在寓教于乐中科普水利知识、弘扬水利精神。2022年底,水利博物馆开始提级改造,增加了申遗、新生、水文等板块,进一步丰富了展示内容。

        作为瓯江流域重要支流的松阴溪,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缓缓流出,一路奔流向大海。


        信息来源:中国水利报